南方医科大学自考主考院校

国家"211工程"重点院校

今天是 
院校新闻

【健康报】侯凡凡:看似寻常最奇崛

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2-03-18 10:05 点击:
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在医生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,她作出了非凡的成就,在“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”研究上屡有斩获,其成果被认为是“近年对内科学临床实践最重要的研究”之一,她也因此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,她以40余年的医者仁心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医患和谐之曲,不仅自己被患者称赞为“贴心人”,还使科室保持着20年“零投诉”的纪录。从养猪女兵,到工农兵学员,再到40岁读博、45岁留学,年过半百后终成院士的她用扎实的努力不断演绎出人生的精彩。如今,面对各种荣誉,她只淡淡地说:“我还是要当好一个医生。”  
        刚刚过去的2011年,对侯凡凡来说,是不平凡的一年。从成为全国医患和谐典型人物,到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,再到入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,她一度成为媒体的聚焦所在。但在侯凡凡的心里,荣誉的背后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
        “既然当了医生,就得当位好医生”

        从踏上行医之路起,侯凡凡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朴素的理想:“既然当了医生,就得当位好医生。”
        在侯凡凡看来,一个好医生,最重要的是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。有一次,一位对造影剂过敏的病人突然休克,心跳呼吸全停,呕吐物从口中涌出,如果不及时抢救的话,会有生命危险。侯凡凡见状立即给病人清理口腔,并俯身为病人做口对口人工呼吸。问起当时的“奋不顾身”,侯凡凡说,自己那会儿根本没多想,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:“千万不要让他走!”事后,她才发现自己口腔还有病人的呕吐物,跑到厕所大吐特吐。
        “能在门诊解决的问题,就不要让患者住院;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,就决不用两种;能用便宜的药就决不用贵的。”这是侯凡凡始终恪守的行医信条。她要求自己,为病人省一分钱的事都要去做,哪怕有时候病人不理解,自己受点委屈也在所不辞。1999年5月的一天,一位已在外院透析一年的患者找到侯凡凡,要求替他修复已经堵塞的血管内瘘以便进行血液透析。侯凡凡没有贸然答应他的要求,而是做了认真检查,结果发现引起患者肾功能减退的病因是能够治疗的,完全可以不用透析。当她把这一诊断结果告诉病人时,病人一脸疑惑,甚至责怪她不负责任。侯凡凡恳切地对病人说:“我可以为你继续透析,但是你想想,我们为什么到手的钱不赚而要你选择药物治疗?因为你不需要透析!”一个月后,这位病人健步走出肾内科,甩掉了透析的包袱,重返工作岗位。  
        作为肾内科主任,侯凡凡还给科室医务人员拟定了两条铁律:一是得对病人态度好,绝对不允许对病人发脾气;二是决不能为牟利而开“大处方”,不该用的药绝不能用。
        “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对病人发脾气”,对于这一条,科室的年轻医生起初很不理解。侯凡凡开导他们说:“病人有病本身已经很不幸,身体上的痛苦会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,难免心情不好,尤其是农村来的病人,很多因病致穷,我们要理解他们的难处。”她还告诫年轻医生:要学会站在病人的角度与他们沟通,学会用通俗的语言向病人解释复杂的病情,理解患者的焦虑,体贴他们的困难。真诚待患,这在肾内科已成惯例。从1989年至今,南方医院肾内科20多年来没有一起医疗纠纷,保持着20年“零投诉”的纪录。
        由于对治疗用药的控制严格,以及对“大处方”现象的定期自查,侯凡凡领导的肾内科,抗生素使用率是最低的,在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中,还被评为“患者满意度最高,抗生素使用控制最严格,医保付费患者自费率最低”的科室。
        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,侯凡凡不仅带领科室人员给其捐钱捐物,还注意和情绪低落的病人促膝谈心。汕头地区一个贫困家庭父子两人同时患肾病综合征,家庭濒临崩溃。侯凡凡及时为两人作出诊断,并用最经济的治疗方法使他们的病情获得缓解。她还带领科室医务人员通过捐助承担了父子两人的治疗费用,并为孩子提供了上学费用。
        “好医生也是需要修炼的,得有一个过程。”早些年,侯凡凡常常也会为一些门诊患者的“纠缠”而苦恼,比如,半天的门诊往往要诊治二三十位病人,时间非常紧促,而有的病人有很多问题想咨询,最多的一张纸条上写了20多个问题。如果不一一回答,病人会非常失望或不满,但如果都作回答,肯定会影响其他病人就诊。怎么办?侯凡凡想出了一招:把病人最关心的事情、提的次数最多的问题写成答案,打印出来后发给病人阅读。这样一来,既解答了病人的疑惑,又节省了时间。
        她要看的病人实在太多,不仅南方各省份的患者络绎不绝,一些港澳台地区和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患者也慕名而来。侯凡凡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。她在门诊经常要连续工作12小时。她说:“病人奔波劳累找我看病,我没有理由让他们失望!”对于一些在门诊服药、有一定风险的病人,侯凡凡的团队会给他们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定期预约为他们随访,根据他们的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给予个体化指导。
        “侯医生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呐!”侯凡凡的医者仁心换来的是患者由衷的称赞。
        “为了诺奖去做科研是危险的,为了发文章去做临床研究就更加危险”
        “当医生很辛苦,也很有成就感,尤其是救人一命的时候。”这种成就感让侯凡凡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,也是她从事临床科研的动力。
        十多年前的一次门诊让侯凡凡至今记忆深刻。当时,一对夫妇来到侯凡凡的诊室,丈夫患上了慢性肾功能衰竭,只有接受透析治疗才能延续生命。当侯凡凡告诉他们,透析每年需要6万~7万块钱时,夫妇俩顿时抱头痛哭,扑通一下双双跪在她的面前。“求求您能不能给我想别的办法!我要是透析,一个家就塌了,只要帮我拖3年时间,等我女儿考上大学,我死了都行!” 看到患者痛苦无助的眼神,侯凡凡很是心痛,“那天,我难过得吃不下饭。我不停地追问自己,能为那些绝望的晚期肾病患者做点什么?”
       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是一个世界难题,我国目前近90%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得不到透析治疗,只能在绝望中等待生命的完结。侯凡凡决意通过临床研究去攻克这一难题。
        通过临床实践和资料收集,侯凡凡注意到,肾素—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类药物已被证实对早、中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具有肾脏保护作用,但传统观念认为,对于血清肌酐水平大于3 mg/dl的晚期患者,这类药物是禁用的。这个禁区能不能闯?能不能用药物延缓晚期慢性肾脏病病情的发展?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侯凡凡带领团队展开了耗时5年多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。研究结果发现,如果应用得法,这类药物可使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的风险降低43%,使患者进入透析的时间延缓3~5年。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世界最著名的医学杂志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,立刻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。这是中国内地肾脏病学者独立完成的临床研究首次在该杂志发表!国外专家评价这项研究结果“改变了当前慢性肾脏病治疗的传统理念”。7年,美国内科学年报在总结“内科学进展”时,称这项研究是“近年对内科学临床实践最重要的研究”之一。
        此后,侯凡凡继续在“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”方面开展了更深入、系统的研究,并屡有斩获。慢性肾脏病最终后果是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,被认为是危害人类健康并耗费大量卫生资源的“全球公共健康问题”。为了把防治关口提前,及早进行干预,侯凡凡带领她的团队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研究,发现了蛋白质氧化产物等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新致病分子,为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提供了新靶标。他们还通过循证医学研究,证实抗蛋白尿治疗能改善慢性肾脏病的预后。他们还为防治慢性肾脏病人群心血管病变和其他透析相关的致死、致残性并发症提供了新策略。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改善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,减少了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率,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医疗资源,并且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进步。侯凡凡也因此两度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。
        在国际上,她的声誉也与日俱增。自1年以来,她19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。
        当被问及,科研的动力来自哪里?侯凡凡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做科研的目的是为了病人!是为了解决临床的问题!丁肇中说过,为了诺奖去做科研是危险的,我再加一句,为了发表论文去做临床研究就更加危险,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病人,研究的内容关乎病人生命,研究的结果将用于病人,这样的责任决定我们不能有丝毫私心杂念。”
        “科学路上每前进一步,真要花费十年光景” 
        作为广东省近10年来唯一的一位女院士,侯凡凡所取得的成绩让人叹服,她的人生经历更是让人感慨。
        1968年,女兵侯凡凡自告奋勇去炊事班养猪,1969年提前提干;1970年,进入第一军医大学成为工农兵大学生;1979年考入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专科深造培训;1989年在南方医院被评为副主任医师,高级职称;1999年,从哈佛留学回国,当了学科主任;9年,当选为中科院院士。说起自己从工农兵学员到院士的蜕变,侯凡凡有点宿命地说:“掐指一算,真是巧合,每过十年才能更上一层楼。科学路上每前进一步,真要花费十年光景。”
        侯凡凡十年一跃的生命轨迹,有两个重要的人生拐点。
        第一次,是她40岁读博。
        1990年,已过不惑之年的侯凡凡考取中山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。因为没有正规本科学历,她还要补修几乎全部硕士课程。侯凡凡一咬牙从家里搬了出来,住进了学生宿舍。10岁的儿子只好托付年近古稀的母亲照顾。3年中,侯凡凡居然“拼”过了20多岁的小青年们。同学中流传着她的4个“最”:年龄最大,职称最高,学历最低,但成绩最好。她的题为《Tamm-horsfall蛋白在肾小管间质肾炎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》的博士论文,用实验结果平息了国际上一项学术争论,证实间质性肾炎是一类由单核、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炎症反应,并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。侯凡凡因此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和主任医师。
        然而,在求索的道路上,侯凡凡永不满足。在45岁的时候,她选择了远渡重洋留学哈佛大学医学院。这是她人生的又一重要拐点。
        侯凡凡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,争分夺秒地学习,除了做实验、参加学术交流外,就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。一年的留学期很快结束,偶然间,侯凡凡发现国际肾脏病学会(ISN)的一个资助基金,“如果得到那个基金资助,我能再在哈佛学习2年,做出更漂亮的研究成果。”她立即发出了申请,很快就得到了国际肾脏病学会的回复——各项条件都很优秀,可惜年龄比要求大了一岁。侯凡凡急了,拿起电话给国际肾脏病学会秘书长打了越洋长途:“您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大年龄才申请这个基金吗?”在一股脑儿讲了自己作为“老三届”的经历后,她说,“我没有机会在正常的年龄段接受教育,但这并不妨碍我以自学的方法达到您的要求。”秘书长疑惑地提问,“从简历上看,你只有3年接受正规英语教育的背景,这会不会妨碍你在美国的交流?”侯凡凡反问了一句:“我正在和你交流,我们交流有困难吗?”电话那头的秘书长笑了。或许是被这个执著、聪慧的中国女人打动了,秘书长最终承诺:“我会尽力帮助你。”
        得到国际肾脏病学会破格的基金资助后,侯凡凡对这次机会倍加珍惜,她几乎起早贪黑地泡在实验室,常常是饿了啃几口面包,渴了喝几口冷水,困了饮一杯咖啡。为了加快研究进程,很多次,她把50毫升的针筒扎向自己的手臂,抽取血液以供实验。通过在哈佛3年半的研究,她对慢性肾脏病致残性骨关节并发症——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观点,揭示了淀粉样蛋白质在关节部位选择性沉积的机制,提出的“β2微球蛋白原位修饰”学说被载入了6部国外教科书。
        临近回国时,侯凡凡的导师力挽她留下。面对“年薪10万美金,有房有车”的许诺,她有点心动,但最终还是回来了,带着她自费从国外购买的价值4万美元的研究试剂。
        “跟着她,你可能得不到别的好处,可你能真正学到东西!”
        如今,侯凡凡已年过六旬,她的“拼命三郎”精神不减当年。深圳继教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场所,毯子就卷放在长沙发的一角。中午累了的时候她就在那打个盹,虽然她家就在5分钟的路程之内。她几乎没有节假日,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,她都待在医院。即便外出开会也是很匆忙,早上飞机去,晚上飞机回。
        她手头要忙的事太多了,除了临床、科研工作外,还有纷繁的管理工作和带教学生。
        严格,是侯凡凡给学生们最深的印象。讲起师丛侯凡凡读博的经历,谢迪说,“整个过程都很难。第一关是选题,你的选题不但要有创新性,要能解决中国病人的实际问题,还要经得起推敲。开题报告,至少得过两次,有的甚至是三四次。第二关是做实验设计,各个问题都要论证好,每个实验要具有可重复性。再就是写论文,每个数据都要验证才能通过。有时,一些实验需要反复做才能出结果,当我们有些泄气的时候,老师鼓励我们说:‘做科研99%是失败,坚持下来的只有1%,而成功就在这1%里面。’也是受她的那种精神感染,当遇到挫折时,我就告诉自己:坚持下去!”
        对于导师的严格,郭志坚博士也深有体会:“她太严格、太认真了,决不允许把一个研究拆成几块到处去发。她说,我不能帮你们去院里要求什么,但是我可以在科研上帮你。我们几个同学的论文都在国外权威杂志上发表了。跟着她,你可能得不到别的好处,可你能真正学到东西!”
        侯凡凡对学生的指导既有高屋建瓴的一面,也不乏细节上的亲力亲为。让谢迪记忆尤深的是,“当课题论文写好后,她会字斟句酌地修改,包括有些符号是半角全角她都要改过来。在投稿时,她会认真给我们编辑稿件,包括文章怎么排版这些细节她都不放过,并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期刊和杂志。”
        侯凡凡的严格来自于她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务实的科研态度。对待科学研究,侯凡凡容不得半点马虎,更不允许有丝毫造假,她的团队完成的所有研究结果在发表前均要经过至少3位从事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审查,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。有些实验需要对大批病人进行多年的跟踪随访。为及时获得信息并保证受试患者安全,侯凡凡和她的团队把家庭电话、手机号、QQ号都公布给患者,以保证24小时回应受试患者的问题和需求。面对时下学术界的某些浮躁风气,侯凡凡坚信,“用5年、10年时间做一项对临床有价值的研究,远远比写20篇只为发表的论文有用得多。”
        侯凡凡讨论科研、学术问题的严肃劲让学生们不免憷她几分。但在生活中,谢迪说,“她很平易近人,就像是侯妈妈,很关心我们,谁生病了,子女上学的问题等她都会过问。”
        然而,就母亲的角色而言,侯凡凡说自己其实心里有愧。
        也许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工作狂的母亲,侯凡凡的儿子从小就很独立,每天放学后,都是吃食堂饭,还常常给加班的妈妈也打一份。有一次,侯凡凡去食堂,就儿子一个人在那坐着,其他人都吃完饭走了,食堂的师傅已经在收拾桌子了。见侯凡凡走过来,儿子眼泪巴巴地说:“别人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打饭给他吃,你却让我给你打饭,还这么晚来!”    还有一次,儿子跟她说:“你和我有代沟。你从来不带我出去玩,也不给我讲故事。”一句玩笑话,让侯凡凡听了不免内疚,她欠儿子的的确很多。儿子小时候有一次重病住院,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,她却因抢救重症病号未能陪护在儿子床旁。
        侯凡凡其实是有蛮多遗憾的,她说,自己从来没有跟家人出去旅旅游,也从没有和家人在外面吃过饭。但她一点也不后悔。9年当选为院士后,面对媒体的采访,侯凡凡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院士只是一个荣誉,我还是要当好一个医生!”(本版照片由侯凡凡本人提供)
 
        ■记者手记
        在深圳继教静候采访,一抬头,只见侯院士笑意盈盈地快步走进来。发髻后挽,淡妆轻描,一身素雅的正装套裙,一副精致的珍珠耳环,处处透着如兰气质的她让我眼前一亮,难怪科里的小年轻在着装打扮上也自叹弗如。优雅地落座后,侯院士顺着我的提问娓娓道来。言谈举止间流露的是对患者的一片真情,是对医生工作的一份挚爱。谈到一个女人要担当的角色,如女儿、妻子、母亲,侯院士坦言:“我做得不好。”不过,她认为自己比较幸运,因为家里人都比较支持她的工作,没有给她过多的要求,连儿子的学习也基本不用她操心。如今,她已“升级”为奶奶,尽管不能含饴弄孙,坐在办公桌前的她每每抬眼看到对面书架上小孙子的可爱照片时,嘴角就会泛起微笑。她说,自己其实有很多爱好,年轻时候,就喜欢文艺、体育活动,会拉手风琴,乒乓球也打得好,得过学校的亚军……如今,这些兴趣爱好都丢了。“如果有两天休息时间,我就会待在家里的阳台上看看小说什么的。不过,这都是奢望。”说到这,侯院士摊一摊手,笑了。在她涟漪般荡漾的笑容里,我看到的是一份淡然,还有一种超凡。
 
       ■对 话
  医学教育是不能出废品的
  记  者:从女兵到院士,这中间有许多艰难曲折,是什么支撑您一路走来,并做出如此非凡的成绩?
  侯凡凡:人生总有难处,不可能一帆风顺。但只要你有一种信念,有一种追求,就可以挺过来。
  我在临床、科研能有一些成绩,没有别的诀窍,全凭勤奋。我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:“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。”无论做什么事,只要全力以赴去做,总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。因此只要认定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,我就会尽最大努力把这件事做好。 
  记  者:听说读您的博士比较难,一般要延期毕业,有这么一说吗?
  侯凡凡:医学教育是精品教育,有很高的要求,不管是在品德上还是学问上都是如此。医学教育是不能出废品的!工厂出一两个残次品,大不了重做,而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医生,出了废品就会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全,那还得了?
  我希望学生们既要有追求科学的热情,又要有尊重科学的忠诚,不能弄虚作假。医学研究的结果要求完整、证据可靠、能够重复,也是因为研究结果会直接影响临床诊治的导向,当然需要更长时间去推敲和验证。
  记  者:作为医生,您既坚持在临床一线,同时也在慢性肾脏病的防治这一领域做了很多卓有成就的研究,对于治病和预防,您怎么看?
  侯凡凡:我认为两者都很重要,不能互相代替。医学领域虽已取得很大进步,但人类对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了解甚少,如何预防这些疾病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艰苦探索。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,也包括通过临床实践提出新的科学问题,并研究、解决这些问题,这不仅有助于不断提高临床诊治水平,也能进一步预防疾病作出贡献。从这个角度讲,医生的工作绝不是亡羊补牢。优秀的临床医生往往同时也是优秀的科学家,即所谓“临床医学科学家”。医学发展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许多医生都是这样的“两栖类”人才。
  记  者:评为院士,对您来说,有什么改变吗?
  侯凡凡:当初参评院士时,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:评上院士,可以延长工作年限,完成更多的临床研究。从事临床研究周期都比较长,要证实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有价值通常需要5年的观察研究。按我国规定,女性55岁就到了退休年龄。我希望能在有限的工作年限里多完成几项临床研究。评上院士要说有什么好处的话,就是可以多工作几年,这是我最高兴、最向往的。
 
  ■侯凡凡小传
  1950年10月出生。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所长,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、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2011年当选全国医患和谐典型人物,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。
  1993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,获医学博士学位。1995年6月至1998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。在临床一线从事医疗工作40多年。率领团队经20余年攻关,为我国肾脏病防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。其研究结果拓展了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略,改善了慢性肾脏病的预后,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。
  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。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众多论著。主编出版“危重症肾脏病学”一部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,部、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。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两项。曾获广东省“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”、何梁何利基金“科学与技术进步奖” 等科技奖励。
 

联系我们

罗湖:33391553

宝安:29556010

龙岗:85210979

龙华:23284074

联系地址

罗湖区沿河北路1002号瑞思国际B座9A

宝安区创业一路1004号宏发中心大厦1101

龙岗区龙岗大道3166号左创智慧创新大厦4楼Z2

龙华区景龙建设路与清泉路交汇处御璟中心C座19楼1902室

==最新报名名单==

  • 杨海*    护理学  
  • 胡露*    市场营销  
  • 孙向* 人力资源管理
  • 郑水* 现代企业管理
  • 张雯*    国际贸易  
  • 杨素*    会展管理  
  • 张三*营养食品与健康
  • 林宝*    药学  
  • 曾晓* 社区护理学
  • 刘映* 人力资源管理